吉首大学“药好青春”社会实践团:寻访州级非遗传承人 共谱文化振兴新篇章

红网时刻新闻7月10日湘西讯(通讯员 杨金鑫 姜梦遥 王芝)7月8日,吉首大学药学院芙蓉学子“药好青春”社会实践团走进湘西州永顺县润雅乡润雅村,探访77岁的州级非遗渔鼓代表性传承人蔡翠莲,聆听古老韵律,探寻在新时代赓续湘西渔鼓文脉、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的青春路径。

图片2.marked.jpg

州级非遗渔鼓代表性传承人蔡翠莲证书。

初闻古韵:渔鼓声里探湘西密码

湘西渔鼓,这一融合中原、楚地与本土文化的传统说唱艺术,自十九世纪末扎根永顺,以其独特韵律成为湘西文化记忆的重要载体。实践团此行,旨在深度解码其文化基因。

得知大学生们为传承非遗、助力乡村而来,蔡翠莲奶奶热情相迎。“因为喜欢,就觉得渔鼓不难,天天学、天天练,热爱能顶万难!”一句朴实话语,道出她坚守乡土文化的初心。她特意换上传统服饰,怀抱渔鼓,带来原汁原味的表演。蔡奶奶特意为实践团即兴演唱了一段渔鼓,歌词里满是对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、投身非遗传承的肯定与鼓励,那饱含深情的唱腔让在场同学们深受感动。

图片3.marked.jpg

蔡奶奶表演现场。

沉浸体验:青年感知文化瑰宝

实践团的同学尝试学习简单的渔鼓敲击技巧和唱段。拿鼓、击节、学唱腔…在蔡奶奶手把手指导下,同学们不仅学习了技艺,更深刻领悟:湘西渔鼓不仅是一种民间艺术,更是记录和印证中原文化、楚文化与湘西本土文化相互交融的“文化史书”,它蕴含着丰富的历史、文学、民俗等多方面价值,是当之无愧的民族文化瑰宝。

图片4.marked.jpg

指导现场。

深探渔鼓:传承文化精神血脉

交流中,蔡奶奶扎根乡土、传承不息的故事令人敬佩。她是乡间的文化使者:农闲时登台表演,丰富村民精神生活;农忙时也会唱上两句,播撒文化种子。她已带出十几位徒弟,形成本土传承梯队,为乡村留下“带不走”的文化火种。

回顾湘西渔鼓的发展历程,在过去物资相对匮乏的年代,渔鼓是村民们重要的娱乐方式之一,每逢节日或喜事,都会有渔鼓艺人登台表演,热闹非凡。面对时代变迁,如何吸引年轻人,如何让古老艺术焕发新生,更好服务乡村文化振兴?实践团成员积极思考,提出创新路径,让非遗“活”起来,助力乡村文化“兴”。

图片5.marked.jpg

此次润雅之行,“药好青春”实践团收获的远不止于技艺的体验。蔡翠莲奶奶数十年如一日的热爱与坚守,如同渔鼓的韵律般深深叩击着学子们的心灵。从蔡奶奶身上,他们读懂了守护根脉的执着,更感受到了文化赋能乡村的磅礴力量。

来源:红网作者:杨金鑫 姜梦遥 王芝编辑:杨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