红网时刻新闻7月14日湘西讯(通讯员 姜梦遥 王芝 杨金鑫 刘雪莹)7月13日,在第四届芙蓉学子乡村振兴公益计划支持下,吉首大学药学院“药好青春”社会实践团深入永顺县润雅乡润雅村,开展传统竹编技艺探访活动。团队成员走进田间地头、农家院落,寻访老手艺人,聆听乡土智慧,在经纬交织的竹篾间,感悟传统手工艺承载的文化密码。

张吉庆编织的竹筐。
“编竹篮,讲究的是手上的力道和眼里的分寸。”72岁的村民张吉庆坐在自家院坝的竹凳上,枯瘦有力的手指穿梭在青黄相间的竹条间,一边演示一边耐心讲解编织的门道。从楠竹的挑选,到将竹子劈成厚薄均匀的竹篾,再到以“一挑一压”的基础技法起头,用“万字纹”“回字纹”等图案编织篮身,最后收边时如何让接口严丝合缝……每一个步骤都凝结着其数十载的实践积累。
“这门手艺是祖上传下来的,过去家家户户都会编,农忙时装装粮食,农闲时就靠它换些油盐钱。”张吉庆追忆过去,“现在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,愿意学这苦差事的少了。”他坦言,每次看到年轻人对竹编感兴趣心里就格外高兴,“希望这些老手艺能被更多人知道,别在我们这代人手里断了根。”

实践团成员与张吉庆交流。
竹编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,通过将竹子劈削成篾条或篾丝,再经编织形成各种实用器物或工艺品,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。它不仅是村民谋生的技能,更是乡村文化的鲜活载体。此次探访活动,为青年学子搭建了深入乡土、感知文化底蕴的重要平台。青年一代的积极参与,也为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与传承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与活力,彰显了高校服务地方文化发展的责任担当。
吉首大学“药好青春”实践团未来将结合自身专业优势,探索竹编等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、文旅产业、健康生活理念的融合创新,如开发具有文化内涵的竹编文创产品、策划非遗研学体验等,努力为传统技艺找到适应当代需求的表达方式和发展路径,让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焕发新生。

